联系我们

  •            (025)84207048
  • 电 话:
  •            (025)84217296
  • 投稿邮箱:editor@njmes.org
  • 邮政编码:210007
  • 邮发代号:28-291
  • 编辑部地址: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56号正阳大厦8楼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问题剖析及对策建议

  • 首页
  • >
  •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问题剖析及对策建议

——钱寿初先生《编边草》编辑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转自: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摘要:在钱寿初先生逝世5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他的著作《编边草》,深刻感悟老一辈办刊人的办刊理念和编辑思想,结合现今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论文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SCI指挥棒误导、产业化及市场化运营、利益冲突、优秀论文外流、编辑水平亟需提高等,提出如下建议:1)回归科技期刊本源,恪守“内容为王”;2)将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在评价体系中强化中文期刊的权重;3)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倡导把论文发表在祖国的期刊上;4)严格控制期刊增长数量并整顿和规范现有期刊;5)在国内适量创办英文期刊,以吸引国外优秀稿源;6)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优先吸收有专业基础的人从事编辑工作,并将组稿、约稿能力纳入编辑考核中。最后强调,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形式和速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期刊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在华夏大地上创建世界一流期刊,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是我辈办刊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 科技期刊;编辑思想;办刊初心;转型



闲暇之余,我们重温了编辑前辈钱寿初先生的遗作《编边草》[1],感受良多。该书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于2013年出版,集中收录了钱先生基于40多年医学编辑生涯的忆旧、说刊、编艺和感兴等方面66篇文章。时光飞逝,转瞬之间,敬爱的钱先生驾鹤西去已5载,我们对他的思念始终挥之不去。钱寿初先生是《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资深编审,是一位学富五车的编辑学大家,他不仅是谦谦学者,更是一位造诣深厚且睿智的前辈。1969年钱先生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73—1975年在北京医学院进修。毫无疑问,他是中华医学会编辑中英文最棒的,也是英语专业中通晓医学知识的双料人才。他毕生从事英文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出版过《英语医学论文写作方法》《英语国际科技交流手册》等书[2]。回首其编辑生涯,除了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做好编辑工作外,他勤于思考,放眼于全球科技期刊的发展,洞悉国内外科技期刊全貌,并形成了自己对生物医学期刊的全新认识和独到的办刊理念。1986年他成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访问学者,后来当选国际生物医学编辑学会理事及国际审稿和生物医学出版大会顾问,不愧为“学者化编辑”的典范。基于对中外科技期刊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中国出版荣誉纪念章。

今天,我们重温钱先生的《编边草》,更加敬佩老一辈编辑学家对办刊方向的智者哲思和深刻洞见,通过深刻领悟他的编辑思想,剖析期刊现状,以针砭时弊,激发科技期刊发展后劲,共同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不懈努力。

1  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根源



钱先生在他的《编边草》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说刊”[1]71。他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科学期刊不科学?其实是阐述了他对“国内期刊走向世界”抑或说“创办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和见解。指出了时下论文数量暴增但学术水平和科学性却不尽如人意,新刊、增刊泛滥依然无法改变期刊大国而非强国的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口号式梦想与尴尬现实之间的矛盾。今天重读《编边草》,作为在科技期刊编辑岗位上耕耘多年的晚辈,我们更觉得有必要追本溯源,深刻剖析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论文数量暴增,但影响力堪忧

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2021年8月7日公布的反映世界各国科学技术活动情况的“科学技术指标2020”显示,在2016—2018年间发表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年均论文数量方面,中国超过了美国,首次排名世界第一,中国科学研究活动的盛况在数量上得以名列前茅(中国以305 927篇居首,美国以281 487篇排名第二,德国以67 041篇排名第三,日本以64 874篇排名第四)[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显示:2010—2020年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301.91万篇,但中国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一期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的国家或地区共有22个,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序,中国排在第16位[4]。以上数据表明,论文数量的激增甚至超越并不绝对等同于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增强,即创办世界一流期刊,不仅要强在数量上,更要强在质量上。真正能有原始创新属性、启迪思考、解决难题、推进科学发展的研究和论文,才能获得读者关注,这也是科技期刊的决策者和编辑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2  SCI误导,偏离办刊初衷

钱先生在《编边草》中感叹“影响因子,福兮?祸兮?”[1]114,指出将学术界为之顶礼膜拜的“神物”和“法器”——影响因子和被SCI数据库收录作为科技期刊的“附加值”及论文的“绝对评价标准”的导向,严重误导了科研方向,偏离了科技期刊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初衷。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行政主管部门对SCI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用的误解,一时间“唯SCI论”“唯指标论”甚嚣尘上,导致作者极为关注论文发表期刊是否被SCI收录、影响因子是多少,期刊社也在提高影响因子上费尽心机,其手段包括:改变刊登文章的类型和比例,如多刊登综述、述评、专论、通讯、编读互动类文章等;增加文章篇幅,减少原始研究论文发表总数;增加无关引用,以提高参考文献引用量;甚至以现金奖励的方式诱导作者引用自己期刊发表的论文等。这一系列操作致使科技期刊最本质的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功能弱化,由此应运而生的“论文工厂”蓬勃发展,完全将发表论文变成了牟利工具和新兴产业,某些期刊社甚至通过出卖版面来牟取暴利,并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结果导致各类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激增,甚至在全球拔得头筹。尽管论文数量明显飙升,但并未对提高中国的科研实力和论文水平起到实质性帮助,甚至频频出现“图片误用”“数据误用”“结论误用”的奇怪现象,说到底,SCI指挥棒严重干扰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办刊方向。正如《编边草》引述的《英国医学杂志》前主编所言:影响因子这邪恶的数字统治了生物医学期刊的出版;就连发明期刊评价指标的美国科技信息所的Garfield博士也发出警告,影响因子只说明期刊和编辑寻找好稿子的能力,而做评比用,则是危险的[1]115


1.3  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化运营,被资本绑架

有报道称:期刊的产业化运作和商业化运营,就是用产业的模式来发展期刊,用商业的理念来指导运营。有人还言之凿凿地将期刊产业化的本质和内涵概括为:1)将利润和商业指标作为发展的主要目的;2)在主营业务之外,一切合法的可以带来增量利润及商业价值的业务都可能成为其扩张发展的领域;3)经营观念以及运作上的商业化;4)以市场调节为发展的基本杠杆[5]

我们认为,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追求利润说到底就是将科研成果和科技期刊变成可以直接标价的“商品”,而“商品”的特有属性就是具有可以直接变现的价值。设想一下,如果科技期刊变成了展物架上的商品,必然难以逃脱被资本绑架的厄运,而科技期刊记录科学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属性将会丧失殆尽。改革开放以来,曾被打上“创新”标签的“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的结果有目共睹,难免还会出现“科学产业化”“科技期刊产业化”,如此关乎科技期刊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应该引起科技期刊办刊人的高度关注。


1.4  利益冲突,有失科学公允

利益冲突,在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可定义为:倾向于引起作者、审稿人或编辑主观偏倚和不公正报道或判定科研成果的利益关系,即指作者、审稿人或编辑在科学研究或出版过程中受到某个或多个机构各种形式的经济资助而为其产品代言。世界医学会关于利益冲突的声明中明确规定,进行研究应主要为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任何医生都绝不该将经济利益置于患者利益之上,患者利益和科学诚信必须至高无上。与此同时,发布科研成果或发表论文时必须向潜在的研究参与者、伦理委员会、相应监管实体、医学期刊、会议参与者和实施研究的医疗中心申明相关和重要的医生-研究资助者关系和利益[6]。2009年10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60届世界医学大会通过了世界医学会关于利益冲突的声明;2015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01届世界医学会理事会会议对其进行了修订。

我们曾调查了5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1990、1995、2000年中发表的3 780篇文章,其中没有1篇文章申明研究者与赞助商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尽管近年来科技期刊普遍重视并要求作者提供“利益冲突声明”,但大多数仍流于形式,并未严格落实[7]。目前,仍有些期刊为企业产品召开专门的论证会,参会者因为收取了劳务费而异口同声地给出正向评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前主编Jerome曾说:经济利益冲突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玷污医学信息,抬高患者医疗费用;因利益关系而出现的造假,影响医生处置疾病的判断力,削弱医生为患者服务的意愿[1]81。此外,近年来各类期刊与医药企业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纠葛也在暗中影响着科技期刊的导向。

我们认为,在科研诚信范畴,除了要求作者申明利益冲突外,对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以及审稿人也应有“利益冲突声明”的要求。因为除了作者本人外,科研机构和科技期刊要提高公众对其所展示和报道的成果的信任度,也必须公开所有潜在的利益冲突,接受公众的检验和评判。尽管现实中科技期刊与赞助企业的合作确实难以避免,但绝不能造假和侵犯患者利益,如何使两者的关系更符合伦理道德,充分评估与资本及企业合作的利弊,需要创新思维和强化边界意识,明确评价机制,严格合作标准,才能共同培育公平、公正、透明的学术竞争生态。


1.5  优秀论文外流,科技期刊强国梦难以实现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崇洋媚外之风劲吹,优秀论文大量外流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研究型医院的论文非SCI期刊不投,似乎在业界形成了用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后其论文的价值和含金量倍增的共识。虽然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屡见不鲜,但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钱先生在《编边草》中就曾剖析了优秀稿件外流的成因,深刻指出期刊竞争、优胜劣汰的格局已经形成,而最重要的还是国内学术评价体制的推波助澜[1]132

再看近年来,各界学术巨擘的表率作用和各级机构制定的基金申报、职称晋升、获得学位、毕业、岗位评优等等政策,无一不把核心期刊特别是SCI期刊论文发表作为硬核指标,这就难怪优秀论文外流了;此外,国内期刊一成不变的评审机制和刻板流程严重影响了论文的时效性,加之个别学术权威出于一己私利而有失公允。尽管并非发表在国外期刊的都是优秀论文,但一项统计显示,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医学科学成果数量为83 788项,发表论文数为61 890篇,其中50%以上均发表在国外期刊[8]。我国发表在被SCI收录期刊的论文中,有88%发表在国外期刊。例如,《肿瘤生物学》月刊在2010—2015年6年间,共刊登5 380篇论文,绝大多数为中国作者的稿件[9]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期刊强不仅将助力科技强,更将助力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界,特别是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对国内科技期刊而言,优秀论文外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优质稿件匮乏,所刊载论文学术水平普遍不高,科技期刊强国梦难以实现。


1.6  专业知识和学术修养不足,编辑水平亟待提高

科技期刊编辑所从事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是其内功。常言道,编辑是为他人作嫁,但如果一个人完全不了解“嫁妆”特点,更不懂穿“嫁衣”的人,就是有再好的裁缝技术也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嫁衣。现在很多科技期刊的编辑缺乏对专业领域的好奇心,更没有深耕的热情和耐心;出版单位也不重视编辑的专业基础,一味地追求编辑规范和模板化编辑技术,致使一些编辑难以理解专家的审稿意见,更无自己的学术见解,甚至在与专家和作者沟通时鸡同鸭讲。这样的编辑也许可以把编辑规范改得很好,但却难以敏锐地洞察学术热点,发现论文中的学术瑕疵,有效地与专家沟通,精准地组稿约稿。所以,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将提高编辑学术水平视为重中之重,而不是仅把重点放在模板化、格式化、规范化写作和文字编辑方面。只有编辑能够精准捕捉学术前沿,同时深谙方法学、统计学、伦理学、编辑学知识,并具备足够强的文字功底,才能对论文的科学性进行准确研判。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钱先生为代表的前辈早已有所洞察,今天追本溯源,目的是进一步澄清认识,找准症结所在,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扫清障碍,以踔厉奋发,笃行致远。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各种看似利好的举措,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首先是忽视了“内容为王”的科技期刊本真,科技期刊报道的内容应强调原创性和创新性,无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观点、新进展、新理论,突出的都是一个“新”字,尽管创新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否定过去”,特别是医学研究是以人为观察对象的,不可能随意创新,但如果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也是值得报道和传播的。从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看,原创研究成果少,跟随或伴随研究多,如果科研水平和能力不能与国际同步甚至有所超越,再加之优秀论文严重外流,培育世界一流期刊将成为无米之炊。


2  思考和建议



我们深知,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谈何容易,并非仅凭高亢的“口号”和规定的“时间表”就一定能实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中国的科技期刊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但论文和期刊的影响力在国际学术界并不尽如人意,科研的内涵和期刊的品质距离科技期刊强国还相去甚远。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主渠道,纸版期刊的交流功能逐渐被弱化,如何立志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发展道路,真正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是摆在业界同侪面前的重大课题。最近几年,一系列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2019年8月,中国科协等4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同年9月,7部委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同年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3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显而易见,这一系列有助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组合拳,为中国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文,鼓励科研人员发表高质量论文,明确了作为原始创新的重要产出之一,科技论文在科技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并从2017年开始,积极探索并开展卓越论文评价研究,注重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贡献和影响[10]。然而,在具体实施层面,依然存在研究和论文的客观价值难以量化、部分科研管理人员懒政、编辑出版行业创新激情欠缺等问题,所以必须从上到下制定出行之有效并能真正落地的政策,尽量减少不必要和令人伤神的各种评比和竞赛,以及上级部门频繁下派的各种数据统计和材料上报,让科技期刊办刊人真正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展示原始创新成果,忠实记录学科发展,传播和交流学术信息,培养业界人才,引领学科和技术发展的科技期刊办刊初心上。针对目前的问题,我们的思考和建议如下。


2.1  回归科技期刊本源

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是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在读者与作者间架起桥梁;倡导学术争鸣,活跃科学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激励科技创新。只有恪守办刊初心,牢记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坚持“内容为王”,以刊登更多优秀论文为己任;严守品牌内涵,守正创新,才能真正回归科技期刊本源,提高期刊的科学公信力,同时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服务能力。


2.2  将顶层设计落到实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破除科技评价中“SCI至上”“唯论文”不良导向的宏观政策,明确了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的评价导向,在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战略中,部署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并提出了推进领军期刊建设,培育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鼓励创办高起点英文期刊,提高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质量,建立中国特色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引文索引”系统,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在高质量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等具体措施,然而,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基础是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只有发表顶尖科研成果才能真正助力科技期刊争创一流。所以,从宏观层面上,在号召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同时,应提升国内期刊在科技评价中的权重;同时,在基金资助项目及各级各类评审、评优中提出具体要求,并强调学术巨擘的率先垂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有效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


2.3  教育科研工作者

古人云:世上功名兼将相,人间声价是文章。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而发表论文只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不应该是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通常是为了学术交流,获得同行承认,在学术社群内获得首先发现权,同时储存和积累科研信息,在传播科研成果、交流实践经验、启迪学术思维中,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从古至今,不可否认发表文章事关前程,但若发表论文已为功利所累,为科研而科研,为发表而写论文,这就严重背离了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应把为什么做科研,为什么写文章,纳入对科研工作者的教育之中,让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11]鼓励他们将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

本文第一作者曾于2006年发表评论性文章《妇产科工作者的科学责任》,举例说明是金子无论在哪里都会发光: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将对于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于《科学通报》,随后又相继在中国的学术期刊集中发表了多篇论文。国际同行并没有因为其撰写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的期刊,而不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桂冠授予他[12]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1972年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论文《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发表在《化学学报》上,后来她又在《科学通报》《中药通报》《药学学报》等多个国内期刊上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尽管她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但其成就依然为全球瞩目,并在世界范围传播。如今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堪比光速,即使将论文发表在非顶级期刊上,同样有可能被相关的人群阅读,其学术价值并不会被埋没;同时,由于我国科技期刊中研究类论文均附有英文摘要,所以只要研究本身有足够的科学价值,无论在何处发表,最终都不会影响其在国内外同行中的交流和全球显示度。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曾言:知识创新的优秀成果是国家的资源,应首先在我国优秀期刊上发表,以维护知识产权。[13]有鉴于此,建议中国的科学家应躬身践行、率先垂范,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优秀论文首先投给中国的科技期刊,以实际行动支持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14]

我们认为,只有科学家和办刊人和衷共济,才能真正实现“未来5年,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15]的目标。


2.4  严格控制期刊增长数量,整顿和规范现有期刊

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 963种,仅次于美国(12 274种)和英国(6 214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占绝大多数(4 404种,88.74%),英文科技期刊有375种(7.56%),中英文科技期刊有184种(3.71%),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期刊大国,科研论文发文量也后来居上,然而,中国期刊引文影响力和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分别位居第10位和第9位[16]。由此可见,在我国期刊和论文数量都居全球前列的情况下,论文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近年来,虽然国家总体上控制了新刊的审批,但各种基金项目下新创刊的科技期刊仍层出不穷,仅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申报成功并取得答辩资格的就有126项(其中A组24,B组19,C组19,D组26,E组22,F组16),2020年9月公布的202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入选项目共30项[17]。中国真的需要如此庞大数量的科技期刊吗?我们知道,期刊只是记录科技发展的载体,期刊数量并不代表科技实力,只有科技水平上去了,科技期刊才有内容可载。所以严格控制期刊数量增长,整顿和规范现有期刊,形成优胜劣汰的格局,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和期刊,将科技期刊强国梦的重心放在提高现有科技期刊的含金量上,这应是未来科技期刊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考量。


2.5  适量创办英文期刊,吸引国外优秀稿件

在英语仍是国际科学传播主流语言的当下,适量创办英文期刊的核心目的是吸引来自全球的优秀稿件,本质上还是为了获得更优质、科技含量更高的研究成果,同时不负科技期刊承载、记录、传播、交流的使命担当。我国目前已有英文科技期刊近400种,虽然英文科技期刊跨越了交流的语言障碍,但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以及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时间和岁月的沉淀,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能以“大干快上”的心态一窝蜂地创办英文期刊,更不能从创刊初始就把目标和精力定位在如何进入SCI、进入SCI的Q2、Q1上。为了办好英文期刊,吸引更多的优秀稿源,可以发挥编委会和专家的桥梁作用,向国外同行约稿;编辑部和编辑更应关注本学科国际发展动向,了解国外同类期刊报道重点和导向;同时强化期刊对外宣传以提升期刊自身的影响力。


2.6  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编辑队伍

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必须“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一支又红又专的办刊队伍”[9]335。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要求是又红又专,其中“专”具体体现在科学专业素养和编辑业务素质2个方面[18]。建议强化编辑培训制度,统筹安排“红”“专”课程。通过教育培训,既要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政治素养,学会讲政治,保证自己主持和参与编辑出版的科技期刊站稳政治立场、刊准学术观点、端正中国特色出版导向;又要鼓励编辑结合自己从事的编辑工作,持之以恒地学习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关注学科前沿,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及统计学、伦理学、科研设计等方面的不足,努力提高所从事专业领域的科学素养水平,成为做好选题策划、组约优秀稿件并能够同作者沟通交流的“学者型编辑”;还要求编辑不断提高编辑综合业务素质,包括熟练掌握相关标准规范、具有较高文字水平和较强科技写作能力,成为得心应手地办好自己期刊的行家里手。建设高品质期刊需要高水平的编辑,拥有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编辑人才,就不愁办不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3  结束语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剖析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提出自己的浅见,旨在为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建言献策。

我们认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决不能误入追逐期刊评价指标的歧途,也不应跟随在西方期刊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要从科技期刊的本源和发端找到发展规律,使其真正成为助力我国科技腾飞的加速器。互联网的发展将对未来的学术交流产生深刻的影响,当论文发表的载体科技期刊不再成为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工具时,学术或终将回归学术本来的内涵。

今天重读《编边草》,深刻地领悟到钱先生对科技期刊现状的担忧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建设中,所有科技期刊办刊人都是参与者,不是局外人。”[19]初心不改,未来可期,以平视世界的心态和满满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在华夏大地上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是我辈办刊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  参考文献



[1]钱寿初.编边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

[2]游苏宁.淡泊明志的编者 博古通今的杂家:读钱寿初的《编边草》有感[J].编辑学报,2013,25(5):503

[3]光明日报.中国自然科学年均论文数量世界第一[N/OL].(2020-08-08)[2021-11-20].https://www.sohu.com/a/412132633_162758

[4]艾思学术.中国发表国际论文连续四年排名第二,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EB/OL].(2020-12-31)[2021-11-20]. https://www.sohu.com/a/441677571_649564

[5]刘洪.产业化科技期刊的办刊思考[R/OL].(2010-05-15)[2021-11-08]. 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0-05/15/content_13487614.htm

[6]李庆功.关于利益冲突的世界医学会声明[EB/OL].[2021-09-11].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37739137&ver=3455&signature=cG-hyoMMjrAqWpryghPR3sVWWICo*jzYLsFwiHxHgQ2k7nbIFhswFArX3OWVi*4oG7AAOPuutR8d9tTVuA9M8oxk4yvIrzTaAKJR5KBLssBMvPT-cX1LI8hbC3zYksHr&new=1

[7]潘伟,游苏宁.5种医学期刊中经济利益冲突问题的调查及分析[J].编辑学报,2002,14(3):195

[8]吴小兰,章成志,朱紫阳,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期刊论文的中英文发文差异性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19(5):486

[9]游苏宁,陈浩元,冷怀明.砥砺前行 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J].编辑学报,2018,30(4):331

[10]张蕾.我国科技论文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N].光明日报,2020-12-30(7)

[11]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11)[2021-11-25].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0-09/12/c_139362197.htm

[12]潘伟.妇产科工作者的科学责任[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8):505

[13]房美丽.谈科技类学术期刊的有效传播[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专刊):975

[14]言静霞.热心支持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科学家: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振兴[J].编辑学报,2000,12(4):218

[15]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等.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J].编辑学报,2019,31(4):355

[1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17]中国科协.202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入选项目[EB/OL].[2021-11-1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LQ9U6MU05363Q89.html

[18]张之晔,张品纯,李伟.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要求是又红又专[J].编辑学报,2021,33(3):237

[19]陈浩元.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21,33(2):229